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孔新峰
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最为突出的成果,是提出了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“五大发展理念”。“五大发展理念”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继承与升华,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更新与更高的水平。作为拥有十三亿多人口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的大国,社会主义中国奉行和履践“五大发展理念”意义重大,将极大丰富发展研究的学理内容,示范推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福祉。
“五大发展理念”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。“创新”与“开放”重在强调发展的内外动力源泉,旨在解决“发展凭什么”的问题;“协调”与“绿色”重在强调发展的时空应然格局,旨在解决“发展状如何”的问题;“共享”则构成了发展的终极目的归宿,旨在解决“发展为了谁”的问题。贯穿“五大发展理念”始终的,既有因应时变的突出问题导向,更有人民至上的鲜明价值取向。说一千道一万,“创新”“协调”“绿色”“开放”发展的旨趣殊途同归,都是为了解决共享发展的问题,都是为了确保发展以人民为中心,确保发展使人民享有更多实惠和获得感,从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制度优越性。
从学理上看,共享发展可以有两种英文对译,一是“Inclusive Development”,二是“Sharing Development”。笔者拟从此入手,阐述坚持共享发展的重大意义。
“Inclusive Development”多被表述为中文的“包容性发展”,并非全然新生的理念,实则渊源有自。早在本世纪初,“包容性发展”便在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得到了深入广泛地讨论。2007年,亚洲开发银行6位经济学家组成的“名人小组”在马尼拉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,建议亚行将未来10-15年的长期基本战略由减少贫困扩展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“共享式增长”。同年,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些学者编著《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》一书,将所谓“Inclusive Development”引入中文学界,并经斟酌,将其以“共享式增长”之名加以译介。发展经济学界之所以看重“共享式增长”,正是因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东亚、拉美发展中国家,一度创造出并继续创造着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,但少数国家注重基本社会服务投入、增强制度与政策的公平性、建立社会风险保障机制消除和抑制贫困,进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“效率”与“公平”兼美的发展;也有为数众多的国家深陷贫富极端分化泥沼,公平正义不彰,社会活力与凝聚力出现停滞与下降的局面。为什么经济增长了、社会财富总量持续壮大了,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贫困乃至赤贫人口,尤其是仍然存在愈演愈烈的经济社会地位鸿沟?作为“Inclusive Development”的共享发展,正是为了回应与解决上述种种问题。
共享发展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,更具有社会学乃至政治学的价值。共享发展不仅可以厚植发展优势,更可以厚植民心基础。贫富差距加剧不仅是社会问题,还有可能烈化为逐步撕裂政治共同体的政治问题。若不主动进行调整,破坏性运动的代价将难以承受。就此而言,共享发展有利于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,为此“十三五规划”建议提出“增进人民团结”,将所有的人包容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,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,消除社会阶层、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,进而厚植政治共同体的民心基础。
必须注意的是,共享发展绝不等于平均分配。共享发展是为了确保机会平等,而非结果平等。就其内涵而言,共享发展必须强调两个方面,即“参与”和“分享”,这既是“包容”(Inclusiveness)的应有之义,也是“享有”(Sharing)的应然前提。应该看到,share一词还具有“股份”“股权”的义项,共享发展意味着对国民皆为“国家股权持有者”(shareholders)的体认与尊重;但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,在政府下大气力“打赢脱贫攻坚战”“保障基本民生”和“坚守底线、突出重点、完善制度、引导预期,注重机会公平”前提下,只有在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“参与”和“共享”时,经济增长才具有有活力、可永续的常态意义。就此而言,“十三五规划”建议稿所言的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尽力”,与“人人享有”一起构成了共享发展之“共享”的完整意涵。
在英文中,“国家”一词还有一个颇为传神的对译词——Commonwealth!国家理应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体,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与共同情感所系。就此而言,共享发展的意义,怎样强调都不过分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,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,增强发展动力,增进人民团结,向着共同富裕,前进!
(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,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)